公叔痤的人物评价(公叔痤是怎样一个人)

公叔痤是战国时期,魏武侯、魏惠王时的国相。辅佐君主,南征北战,治理国政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魏国在战国初期傲视群雄,有他的一份功劳。但是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算好,因为他有一个特别招人恨的污点,嫉贤妒能。

而遭他陷害,或被他耽误的贤才中,名声最大的是吴起和商鞅。这两位都是战国时期最顶尖的人才,比《三国演义》当中,得一可安天下的卧龙凤雏,含金量还要高。由此可见,他招人恨是应该的。

但是这位经历了魏国走向辉煌全程的三代老臣,这位深受重用的国之股肱,这位经历了雄才大略的魏文侯、魏武侯考验的人才,实在不该是这个样子。难道是魏国走在上升期,即便有这样一位嫉贤妒能的国相在位,依然止不住上升的大势吗?好像不是。在国相位置上,一个嫉贤妒能的人,有能力毁掉国家进贤的体系。那公叔痤,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?

01.人脉深广

公叔痤出身卫国公族,毕竟在春秋战国时期,氏还是比较严格的,公叔、公孙一类的姓氏,身份地位达不到是不能用的。(见浅谈中国古代的姓与氏)出身不错,也不缺钱的公叔痤,有资格到处去游学,后来拜讲学于魏国的子夏(孔子的学生)为师。

这层关系可不一般,当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,有三位很信重的朋友,分别是卜子夏(卜商,字子夏)、田子方、段干木。这三位都是孔门弟子,辈分各有不同。而当时在魏国最出彩的,文有李悝、武有吴起,也都是孔门弟子。公叔痤加入了这个极有影响力的团体,不仅习得一身文韬武略,也为日后的飞黄腾达,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基础。

02.夺得相位

在老师和师兄们的引荐之下,公叔痤也进入了魏国官场。他跟随李悝学习过治国理政,也给吴起当过副将,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习练过实战,总之他具备了治理一个大国的基本素质。此时,缺的只是一飞冲天的机会。而挡在他面前的人,名字叫吴起。

此情此景中,公叔痤几乎具备了一切反派的要素。上面有一个压他一头的老资格,他自己有一身的文韬武略,还有一颗渴望成为大国国相,指点江山的野心。这样的人不搞阴谋诡计,简直浪费了人设。但是只把视角局限在吴起和公叔痤两个人身上,未免忽视了最终拍板的人,魏武侯。那大老板魏武侯,到底想把这个相位给谁呢?

从魏国长远发展的角度,当然要给才华更加出众的吴起了。可他有顾虑呀。吴起是在武侯父亲魏文侯时期,便已功成名就的举世名将,治理西河的成绩,也足以证明他治国理政的才能。这样的人,军中威望极高,连魏国最精锐的武卒,也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。可文侯时期的老人渐渐凋零,根本无人可以在资历与能力上,与吴起相抗衡。偏偏吴起还是个倔脾气,恃才傲物,魏武侯也怕自己控制不住吴起呀。

即便这样,身处战国乱世,四战之地,该冒的风险也得冒。可重用吴起的风险,大得有些离谱了。因为吴起姓姬,氏吴,是魏武侯家族魏氏的老对手中行氏的后人。当时晋国国君失势,国政由六卿把持。六卿之中,以范氏、中行氏最为强大,他们两家与其余四家知氏、赵氏、魏氏、韩氏,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夺,最终范氏与中行氏灭亡。

中行氏的后人逃亡他国,以先祖中行吴之名为氏,便有了吴氏家族。所以吴起和赵魏韩三家,都有着破家灭族的血海深仇,因此他才舍近求远,在鲁国出仕。后来在国外屡屡碰壁,不得一展才华,才在同门的劝说之下,出仕魏文侯。虽说魏氏已经立国,但这离中行氏灭家也不过几十年而已,凭吴起的一身才华,再掌握了军政大权,谁敢保证他不会颠覆魏国?毕竟三家分晋,田氏代齐,都是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,再来一次吴氏代魏,也并非不可能。

与其冒大风险用吴起,不如用稳重的公叔痤。但吴起在军中的威望太高,又替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,不以相位酬功,既寒了老臣子的心,又得罪了军队。所以必须让吴起主动离开。于是公叔痤和魏武侯,以及公叔痤的公主妻子,在吴起面前演了一出双簧。

具体内容是,武侯施恩重臣,下嫁小公主于吴起。公叔痤假意邀请师兄,来家中赴宴,故意让大公主(公叔痤之妻)欺辱丈夫,使吴起不堪内宅之忧,拒婚公主,逃奔楚国。如此一来,公叔痤背了骂名,却也成了国君的心腹,奠定了日后在魏国政坛的坚固地位。(见扫兴大师:吴起、廉颇)

03.举荐商鞅

当了国相之后的公叔痤,治国有方,外战有功,爱护手下大将,为吴起等功臣的后人请功,颇得上下人心,干得实在不赖。可在接班人这件事上,却留下了一个败笔。因为以商鞅变法名留史册的商鞅,被他从魏国放走了。偏偏对方去的还是魏国的百年世仇秦国,在日后几百年的战国历史中,给魏国造成了一次次深重的苦难。

一般都认为公叔痤嫉贤妒能,怕太早推荐商鞅,自己会被取而代之,故而直到临终,才向魏王举荐。但这实在与当时的情况不符。商鞅,原名公孙鞅,也出身卫国公族,凭此关系,投靠于公叔痤门下。可卫国公族,在魏国实在算不上什么人物。商鞅来魏国的时候,魏国也早已不是公叔痤那时的初创时期了,魏国勋贵把持了诸多要害部门,留下的机会实在少得可怜。想想日后的张仪、范睢,哪个在自己的祖国魏国熬出头了?

况且公叔痤背后深厚的孔门人脉,也是商鞅所不具有的。从哪个角度来看,商鞅想在魏国出头都很难。与其说,公叔痤弥留之际,向魏惠王推荐商鞅,是在刻意压制对方,倒不如说,这是老国相临终之时的最后一次尽力尝试。

同样的事情,解读的角度不同,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。但好歹这样的解读让我明白了,一个人想要长久发挥自己的光和热,必须要做个好用的人。